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sjzboruidatong.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sjzboruidatong.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sjzboruidatong.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sjzboruidatong.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台湾电子科技代工转型求生搜罗台湾地区电子代工产业目前最新现状!_KUBET酷游九州娱乐平台官方入口

铈系列

酷游九州高纯氧化钪主要用作金属钪和钪材的原料,在冶金工业,用于制造合金,氧化钪在核工业可作为热电子交换器的发射的材料,氧化钪可用于固体燃料电池、记忆存储器单基片、用于各种荧光粉,原子反应堆中的中子吸收材料,磁泡材料,增感屏材料。氧化钪在光学玻璃、电子工业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用途。

首页 > KU酷游娱乐平台 > 铈系列

台湾电子科技代工转型求生搜罗台湾地区电子代工产业目前最新现状!

来源:酷游九州    发布时间:2024-10-27 17:22:53

  台湾在半导体、手机和电脑领域,开创出一个个响当当的品牌,却在移动网络,尤其是AI时代,遭遇了国际竞争力的急剧下滑

  站在移动网络时代的节点回望,台湾的科技产业究竟为我们呈现了一条怎样的弧线?

  据统计,在台湾地区1850家上市公司中,将近5成企业与电子产业相关,电子信息俨然成为台湾地区的经济命脉。

  半导体被称为国家工业的明珠,是国家总实力的体现。美日韩是世界公认的半导体产业最发达的三个国家,它们培育了众多耳熟能详的跨国企业,英特尔、AMD、高通、三星、SK海力士、首尔半导体、东芝、瑞萨、信越等,个个体量惊人、实力丰沛雄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地区曾经一度成为全世界IC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期间,联发科、台积电、联电、日月光、联咏、瑞昱等企业快速地发展,让台湾半导体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今,在全球电子产业转移、大陆半导体崛起的形势下,台湾的IC产业仍旧活跃于一线,尤其是晶圆代工方面,台积电、联电一直位列全球十大晶圆代工厂商之中,让人惊叹不已。

  时光回到1974年,当时的台湾已经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依靠西方国家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台湾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实现了经济在10年内的迅速腾飞。

  但台湾的工业仍以劳动力密集的轻工业、加工出口业为主,在快速崛起的第三世界国家面前,总人口仅有2300万、环境资源也并不丰厚的台湾,急需寻求产业转型。

  时任台湾行政院院长的孙运璿看到了半导体制造的发展前途,约来当时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的研究主任潘文渊,俩人在豆浆店聊了一个小时,便确立了台湾未来的发展方针:半导体。

  于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在环境和政策的双重影响下,台湾的工业开始向重资本和技术的半导体制造产业转化。

  台湾科技产业辉煌的成就莫过于半导体与光电产业,台湾的科技业就在海归与本土培养的人才交相呼应下完成一次次的提升与飞跃,半导体,LCD面板,光通信与LED/LD就这样一步步建立起台湾的科学技术实力,再加上电脑组装与品牌大厂如鸿海,仁宝,华硕,宏基明基与广达在大陆规模化生产的成功,台湾慢慢的变成了电脑与资讯产业王国。

  时间回溯到1960年代,台商组装的产品有电晶体收音机、录音机以及一些电晶体组件的封装;1970年代,台湾业者进军电子零组件生产业务。到了1980年,台湾第一家半导体制造公司,联华电子诞生;7年后,张忠谋创立台积电(TSMC),台湾厂商也跨入了个人电脑、存储器与显示器等产品的制造。

  更重要的是,以台积电为首,台湾的半导体制造产业,走出了一条个性化发展道路——代工。

  毕竟台积电成立之前半导体工业并没有代工概念,英特尔、三星等传统半导体巨头,都具备完整的IC设计、晶圆制造、测试与封装一条龙生产能力。台积电插足芯片生产,就像一个第三者,在窥视别人老公。

  不过在张忠谋眼里显然不是这样,他知道研发芯片和生产芯片完全是两个概念,他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密不可分。

  相比与芯片设计的投入,芯片制造厂的投入是一笔数额庞大的固定资产,一直在升级工艺、更新换代更是一笔无底洞。对于巨头来说,投资自建芯片厂,只不过因为没得选。

  代工的模式,为芯片厂商卸掉这笔庞大固定资产带来的压力,也成就了台积电的传奇。

  代工让世界半导体界有了全新的样貌,这种模式降低了芯片厂商的负担,更是给了诸多公司进入芯片产业的机会,造就了像是高通、NXP这种IC设计巨头。

  据美国市场研究机构IC Insight的统计,直至2016年,联华电子和台积电合起来,仍然占据了全球近7成的芯片代工。

  除去这两家大厂,在PC时代,诸如矽统、S3 Graphics、威盛(VIA)、华硕、技嘉等台湾企业,也几乎都是无人不知的。

  这些企业几乎全部成立于80年代前后,乘着第一波PC发展的热潮,台湾半导体产业迅速在国际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如果回到20年前,在半导体产业链的广度、完整度上,美国是老大,台湾也绝对排的上第二名的位置。

  台湾的半导体产业涉及晶圆制造代工、芯片设计封测封装、系统模块设计代工制造、面板生产制造、内存设计制造等,几乎涵盖了半导体元件、设计、设备、材料全领域。

  令人痛心的是,台湾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绝大多数还是依赖于代工,不走出这个困境,就没办法取得质的飞跃。

  代工,即代为生产。也就是由初始设备制造商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来生产,然后贴上委托其代工的公司品牌,因此我们也习惯称之为贴牌生产。这种代工生产模式好处很多,如资源调配方便,生产模式成熟,量产效率高,可定制生产,设计变换灵活等。而事实上代工也分为两种模式,除了最主要的OEM以外,其他的还有一种叫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即原始设计制造商。

  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代工之痛,在维持传统业务基础上另辟蹊径,在台湾地区电子业整体下滑的情况下实现了逆势增长。

  通过积极拓展产品类别,衍生新的产品集群,在价格战中崛起,离不开企业前瞻性的市场眼光与大刀阔斧的改革魄力。

  在积极扩充产品集群的过程中,自主的设计与合理的产业布局也是支撑我国台湾电子公司实现迅速转型的两大支柱。

  只是拘泥于此并不是长久之计,市场的未来属于以技术为支撑的企业,面向高新技术转型已是大势所趋。

  成立于1997年的HTC,也是靠给大品牌代工而发家。直到2011年其第一款Android智能手机横空出世后,该公司似乎可以就此成就自家的独立品牌和声誉了。

  近几年,媒体上提到HTC的几乎都是“坏消息”。这个在智能手机时代创下过辉煌战绩的品牌,如今深陷唱衰声中。

  在它背后,曾经风光无限的台湾电子业似乎也走到了拐点。作为个人电脑时代全球重要的“科技岛”,电子业一度是台湾经济最强劲的引擎。但如今,它在智能手机时代日渐“失声”。

  2008年10月,HTC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Windows和安卓的智能手机,在美国市场迅速崛起,曾一度拿下其三分之一的市场占有率。在智能手机风潮乍起的2010年到2011年,HTC屡获大奖、股价翻番,贡献了台湾四分之一的出口增长份额。

  但巅峰转瞬即逝。过度依赖美国市场的HTC遭遇苹果的专利诉讼被迫退出,无力在高端机市场与iPhone抗衡。回到头来又发现大陆新兴手机品牌已经入场,后者凭借高性价比、快速迭代和本土化品牌营销小步快跑地占领了中低端市场,HTC腹背受敌。

  以“代工模式”打天下的HTC,并没有掌握芯片、屏幕等核心硬件技术,它身上有台湾电子产业对外高依存度的基因。

  台湾二字,常与“孤岛”联系在一起。上世纪50年代初退守台湾后很久内,民怨积重,岛内物资匮乏,恶性通胀严重,经济发展形势危急,原住民和外省人相互排斥。但得到美国经济援助后,台湾开启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以农养工时期。那个时期,制造业唱主角。

  这个祖籍福建的茶农后人,在1954年创建了台塑。他大概从未想过自己成为了影响台湾制造业的 “经营之神”的王永庆,当然更不会想到本是游离于家族生意之外的小女儿成为智造女王。

  上世纪70年代,王永庆的台塑集团创下了10亿美元的营收业绩;24岁的郭台铭领会大神的精神,创办了鸿海;台湾从工研院开始,大力推广集成电路计划。一海相隔的内地,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改革开放吹响号角。

  彼时少女王雪红,在大西洋沿岸的伯克利学音乐,仅仅上了3周课,她就转投了经济系。毕业后拒绝父亲的召唤,而是去做了电脑销售,继而自行创业,买下了后来声名大噪的威盛电子。

  50年代起,在台湾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制造加工业给了台湾第一次经济起飞的机会,并在60年代被喻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70年代末开始,台湾开始从轻纺电子工业和重化工业中转型,“高科技工业”成为彼时的热点。信息电子、精密机械仪器、光电工业等渐渐冒出头。这其中,台湾非营利性质的工研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们奠定了台湾集成电路大业的基础。

  在实现台湾科技理想的路上,除了王雪红,还有台积电的副董事长曾繁城。和曾的个性不同,同时期的王雪红显得更为骁勇。

  1988年,改革开放进入第十年。7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为日后两岸经济互通融合打下了基础。这一年,香港房地产市场渐成“家族”格局,台湾电子工业渐成气候,举办了汉城奥运会的韩国,也开始迈入财阀支持下的电子业发展时期。

  在最巅峰时期,发行价只有120元的威盛股票一路飙到了629元台币,成为当时的台湾股王。铁娘子三个字,不是浪得虚名。

  时任英特尔的CEO安迪.葛鲁夫曾经和王雪红探讨过专利问题,并劝她放弃,言下之意是英特尔必然会严厉狙击。这句话说给其他人听,可能会思忖一番。但是王雪红毅然孤注一掷,向英特尔、高通发起了“进攻”,一攻一守之间,小公司威盛成功和英特尔比肩。

  二十多年后,她的老朋友郭台铭在收购夏普的事件中,也保持了这种不失礼貌的倔强。

  提起威盛公司,你可否还记得在曾经奔腾4的时代,拥有与英特尔相抗衡能力的此公司?作为台湾的老牌芯片公司,威盛电子曾经凭借主机板晶片组等硬件名噪一时,曾和英特尔、AMD一样齐名,在海内外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威盛电子的股票更是被誉为“股王”,自1987年威盛电子成立以来,威盛电子在这个行业已经打拼了30载。

  不过随着PC市场没落,手机市场后劲不足,加上AI等互联网新兴起的产业的快速的提升。威盛电子也在思考着转型。

  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转型是每个企业一定面临的课题。老牌PC厂商联想在转型,英特尔在转型,在这个不进则退的时代,谁都无法逃避。

  1999年7月,威盛正式推出了自主研发的PC 133芯片组,其主推的内存规格要比当时英特尔奔腾3处理器的内存规格更具性价比,威盛就此打响名号。

  从威盛“红”了之后,许多国际大厂的订单纷至沓来,在芯片组产品的份额一度达到了70%。

  从短时间内在技术上进行超越是不现实的事情,英特尔不得不转换策略,选在在全世界内通过专利诉讼对威盛进行制裁。

  1999年6月,英特尔相继在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对威盛提出了控告,称威盛侵犯了英特尔的专利技术。

  英特尔的这一策略确实奏效了,威盛订单锐减,客户对威盛信心下降,最难弥补的是,威盛辛苦赢得的声誉也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最为直接的表现是,在诉讼期间,威盛芯片组的全球市占率一度从最高的70%下跌到20%左右。

  在长期的拉锯战之后,2003年4月,随着英特尔竞争战略的转移,英特尔与威盛各自撤回了所有进行中的诉讼,并为双方的产品线年的交互授权协议。

  即使是在台湾企业中,威盛也以多元化闻名。威盛集团旗下除了威盛电子之外,还包括宏达(HTC)、全达、建达、多普达、威红、威汉等30余家企业,业务涵盖芯片设计、PC、手机、PDA的生产、制造、销售、代理。

  由于威盛把大部分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主业芯片组之外的领域,使得威盛在芯片组的市场占有率一下子就下降,毛利水准也持续低迷,而那些威盛花了大力气发展的其他领域,由于网撒的太大,同时又是新手的原因,也很难与其他竞争对手抗衡。

  2009年5月,威盛在连续两年共亏损66亿新台币之后,从此盛况难再。更是被打入全额交割股,6月的股东大会上,股价仍只有12元,总经理陈文琦再三向股东鞠躬道歉。

  一直以来王雪红除了投资眼光独到,活化资产的功夫同样一流,亏损连年的威盛更是面临下市危机,但威盛仍握有不少重要专利,如威盛旗下的摇钱树威睿,是高通之外,唯一拥有重要通讯技术 CDMA 硅知识产权的厂商,2015 年 8 月威盛处分了威睿包含 CDMA 知识产权资产给英特尔。

  有人满足于暂时的利益回收,有人却坚持做个探索者去追逐时代前进的内核。代工和重构,模仿和创造,虽然都能够轻易的触碰到时代前进的脉搏,但是只有坚持真正的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创造自有品牌,才可成为真正的领跑者。

  威盛的成功一部分来自于自身的创新,当时更多的归根于对手的转型。威盛和HTC相继吃了专利的亏,在摊子越铺越大的同时,由于专利问题所惹来的麻烦也慢慢变得多。

  长期的专利问题,拖累了威盛的发展,摊子铺得太大,也是的威盛难以估计每个方面,甚至是顾此失彼,忘记了自己的优势领域。

  毕竟,专利技术方面的创新才是真正荷枪实弹的实力演练,也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

  新竹在台北向北的方向,对游客而言,它的标签是温泉。而回溯到三十多年前,它叫亚洲硅谷。

  1980年,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正式建立,台湾半导体产业链逐渐完备,聚集了晶圆代工、IC设计、测试、封装以及面板、电路等电子产业上下游的企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联华电子、日月光等。

  代工产业一度是台湾扬名四海的手杖,也是难以言说的心痛。《一代宗师》里宫羽田说,人活一生,能耐还在其次。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里子,都是时势使然。

  彼时的台湾渐入科技制造业的佳境,但受限于岛内多方有限的资源,大部分的科技公司还是不得已走上了代工之路。毕竟有了里子,才有资格谈面子。

  那时候的“代工五虎”是广达、仁宝、和硕、纬创、英业达,几乎承包了90%的电脑出货量,做主机板的微星、技嘉,做电源的台达,做面板的友达、奇美(与群创合并),做内存的南亚、华亚科,它们弯下腰,给台湾电子业打下了路基,为威盛这样的公司芯片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罔顾英特尔的警告,王雪红的执念让威盛步入巅峰,也因为这种执念让威盛在与英特尔的拉锯中,最终倒在了专利战面前。数年后,在HTC与苹果的博弈战中,王雪红再度面临了这个问题。

  此时台湾的电子代工业相当成熟了,老朋友郭台铭的鸿海给了王雪红一个启发,她开始涉足平板和功能机的代工,成立了宏达电(HTC)。

  代工康柏的PAD大获成功后,HTC紧接着推出了全球第一款搭载Windows mobile 的Pocket PC。在代工领域站稳脚跟后,王雪红轻轻一想,岂有为他人做嫁衣的道理,我的HTC必须姓王。

  在当时盛行的台湾代工文化中选择自我革命,对于王雪红来说,这是猎人的破釜沉舟。在iPhone诞生的第二年,HTC联合谷歌以及电信运营商T-mobile推出了首款安卓系统手机HTC Dream G1。

  《福布斯》公布的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中,中国台湾地区由王雪红夺下2010年的榜首,她的身家是68亿美元,郭台铭则是57亿美元,排在国泰人寿蔡宏图家族之后,位列第三。而在2009年,王雪红的身价仅为20亿美元。

  王、郭二人的身价变化,显而易见台湾科技产业的此消彼长。王雪红抓住智能手机的时代痛点,打造了HTC手机,从面子到里子,都潇洒得意,而以代工为主的郭台铭,受限成本增加、毛利减少的压力,高营收却没有带来高获利。

  2010、2011年是HTC最风光的两年。市值一路飙升,高达338亿美元,一跃成为全世界市值第三的智能手机公司,仅次于苹果以及三星。王雪红曾自信地说,“若未来手机生产厂商只剩下两家,HTC一定是其中一家。”

  在HTC最巅峰的时刻,台湾的电子产业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和苹果紧紧牵手的富士康,在2011年总营收达到了63.544亿美元,位居美国《财富》全球500强第60名,到了2013年,则上升到第30名。那些与手机相关零部件厂商也搭上了这趟电子产业顺风车,包括做摄像头的大立光以及触控屏的宸鸿。

  例数台湾电子产业的大牌,晶圆制造领域的台积电和联电、代工领域的和硕和鸿海、PC/笔电领域的宏碁和华硕、面板行业的友达和群创、芯片设计领域的联发科、封装领域的日月光和矽品,都或多或少影响过整个华人电子产业。

  从60年代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后,台湾花了40年时间从制造业尖兵成为了智造业的重要力量,骄傲与心酸冷暖自知。

  华硕裁员、宏碁衰落、台湾面板双虎失语、在夹缝中生存的联发科,宝岛黄金一代黯然失色。

  王雪红的日子也不好过。接二连三失守后,不得不在去年舍弃了位于上海的手机工厂,这座建于2009年的工厂鼎盛时期每个月的手机产量高达200万。在智能手机市场毫无话语权的王雪红,并没放弃挣扎,手机代工业务卖给谷歌后,HTC依然保持着每年推新机的习惯。

  然而念念不忘,未必有回响。2018年8月,IDC公布了第二季度全世界智能手机出货量数据,华为、小米、OPPO榜上有名,HTC依然是数据统计里的“others”,无人问津。

  2011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中,HTC名列第五,达到1020万部,小米只有30万台。7年后,小米一个季度的出货量为3190万部,疯狂的小米发烧友、异军突起的OV(OPPO、Vivo)以及在高端市场一骑绝尘的华为,未来十年的智能手机市场,留给HTC的时间不多了。

  如果时间能倒流,盛极转衰的台湾科技产业也许希望回到代工开始前的1980年。

  台湾电子产业腾飞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庞大的电子零部件集成产业链为支撑,核心是代工。大批中小型电子企业通过拷贝或借助国外的专利,靠组装和品牌外观创新形成自己的品牌,并迅速转为应用型产品,获得利润。

  台湾企业家学美国、学日本,引进先进的技术,开发产品,电子产业的核心基础是自主技术专利,他们一直没有,所以一直无法独立成长。

  通过购买等途径无法获取初始专利,在全球竞争链中并不占优势,零部件行业、电子存储器行业等支撑性行业都面临困境,台湾智能手机慢慢走上下坡路。

  转变也绝非易事。当前,台湾地区面临着资金和人才的双重困境,高科技产业对基础人员的培养、高等教育对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长期不足,企业自身也不具备支撑基础研发的实力。

  与此同时,崛起的大陆电子产业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一条不同于台湾电子产业模式的新路。大环境上,大陆资金充足,在基础研究和人才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很多;小环境上,企业主动把大量资源投入到自主研发中,打造自己的专利。

  在纯软件的网络新创领域,台湾先天不足。而单纯的硬件制造,价值却日益萎缩。以广达计算机、鸿海为首,利用过去硬件优势,练就一身「外硬内软」的功夫,打造出最佳使用者体验,名震欧美!

  虽然跟日本或韩国的中高端无法竞争,但是台湾地区现在的电子产业在电子零部件设计和生产方面仅次于韩国、美国和日本,但传统代工积累的生产经验优势依然明显。

  广达成立于1988年,是全球最大的IT产品代工厂商之一,包揽了所有OEM与ODM代工业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有至少1/3的笔记本电脑均出自于广达之手,是名副其实的“幕后英雄”。广达所代工的产品品种类型包括有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器与LCD PC、手机、PDA、服务器、储存媒体等信息产品,其中主要以笔记本电脑为主。事实上广达也是全球最大的笔记本代工厂,与戴尔、惠普、联想、神舟、苹果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仁宝(Compal)成立于1984年,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笔记本代工厂,规模和实力仅次于广达,主要经营笔记本电脑、显示器、数码消费类产品等代工业务。而对于笔记本电脑代工,基本上囊括了全线尺寸和类型的产品,其设计的一款15.4英寸本本更是支持双硬盘,备受称赞。仁宝的主要合作伙伴包括惠普、东芝、联想、戴尔等,其中从2007年开始,仁宝就从广达手中夺得了戴尔的大批量订单。

  纬创(Wistron)的前身是宏碁电脑在1981年成立的DMS(设计、生产、服务)部门,在2001年5月份独立出来专做代工业务,当然目前仍由宏碁控股。作为泛宏碁集团的三大支柱之一,纬创也是全球数一数二的代工大厂,排名和实力仅次于广达和仁宝。纬创的全球合作伙伴最重要的包含有宏碁、联想、戴尔、惠普等。不过在超便携低价迷你本中纬创目前似乎还没有正式接到合作单,此前华硕Eee PC由和硕联合代工,宏碁Aspire One交给了广达,戴尔的E系列则给了仁宝,英业达则代工惠普的Mini-Note小本。

  英业达(Inventec)成立于1975年,应该算是一家比较老资格的代工厂了。一直以来英业达主要合作伙伴是TCL、惠普、东芝、明基、宏碁等,其中TCL的绝大部分笔记本产品出自英业达之手,而惠普则主要是高端机型和低价本,例如最近非常关注的HP 2133;而宏碁方面则是在2006年初的时候为宏碁代工其第一款19寸本本,由于机器宣传和定位的关系,英业达与宏碁的代工关系也一直鲜为人知。

  华硕在2008年初正式完成了品牌与代工的分家,被分出来的代工子公司叫和硕,主力负责各种IT产品的代工业务,当然笔记本仍然是主力产品。分家后和硕全面接替了华硕代工的实力和根基,不仅在台湾、上海、江苏等地有代工厂,在国外如捷克等地也有子公司代工厂,实力和规格不容小视。不过在笔记本领域,现在看来从和硕开始应该就属于代工阵营的二线代工厂了,因为与前四大代工厂相比所占的出货量差距已经明显拉开。

  分家之后,和硕大举进军代工市场,最大的客户当然是自家的华硕产品(华硕的所有笔记本和PC产品几乎均由和硕代工),此外,联想、海尔、新蓝等国内品牌也有部分机型出自和硕,当然量不算太大。

  和硕联合(Pegatron Corp.)公布,2017年全年营收为新台币10806亿元,税后净利为146.8亿元;合并营收为新台币11938亿元,合并税后净利为160.1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之净利为146.8亿元。

  两个月前起,苹果股价暴跌6%,市值蒸发700亿美元。2019年1月3日,苹果CEO库克写给投资者的公开信坐实了苹果下滑的趋势。库克预计,2019年第一财季,受大中华区的iPhone、Mac和iPad销售下滑影响,苹果的大部分营收都没有到达预期,大中华区营收下降额超过苹果营收下降的总额,史无前例。公开信后一天,1月4日,苹果股价又暴跌近10%。

  昌硕是苹果全球的第二大代工厂,位于上海火箭村,周边习惯称之为“苹果村”,有6万工人,是苹果第一大代工厂富士康郑州的四分之一。后者的25万工人月产能可达1500万部,和硕(昌硕母公司)并未公布产能情况,但《财经》记者从有关人员处得知,昌硕每月极限产能达到500万部。

  苹果一旦发布超级产品,昌硕的流水线工人就会暴增,大量临时工如候鸟迁徙一般入场

  差不多十年前,昌硕科技所在的火箭村因华硕闻名。2009年华硕上网本如日中天,月出货量高峰可达100万台。作为华硕代工厂和硕集团的子公司,昌硕也成为上海最大的电子工厂。

  但现在,上海的出租车司机都会告诉你,“这里是做iPhone的”。 “PEGATRON”,这个昌硕灰色楼群顶处的橙色logo,就是华硕仅存的印记,大部分工人不知道如何念。

  今天7个昌硕厂区都在生产跟苹果相关的产品,苹果迄今为止已经卖出了10亿台iPhone,其中小部分来自和硕,大头是富士康的。

  2004年富士康最先看准了这种需求,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苹果的唯一代工厂。

  直到2012年,和硕从富士康手中抢来了iPhone4S订单。紧接着的2013年一季度,和硕营收同比增长31%,以289亿美元的营收总额首次跻身世界500强。而富士康遭遇了十年来的最大幅度下降,营收同比减少19%。

  苹果给代工厂的利润率向来隐秘。业内估计,内存32G的iPhone 7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是400美元,代工费只有5美元,不过,这样的价格已经高于其他手机品牌数倍。此前,受益于苹果,富士康拿到了全球电子制造业过半的市场占有率,话语权也慢慢变得大。苹果不希望富士康一家独大,其他人想分食利益,争夺战从此开始。

  和硕一直想从富士康手里抢走更多苹果订单,2012年起,上海昌硕厂区已扩建至现在的7个。和硕并未公布产能的具体数字,但《财经》记者从有关人员处获悉,正常情况下6万工人,每月能生产200万部iPhone。而富士康郑州工厂,因背靠25万庞大的劳工人群,正常产能是昌硕的7倍。

  iPhone XR量产前,多家台湾地区的新闻媒体报道,因和硕产能问题,苹果会将部分iPhoneXR订单转给富士康,这款新手机和硕的占比从三分之二降为三分之一。产能不足的原因是工人短缺。

  这也是一到旺季,昌硕就需要大量临时工人的原因。如何快速召集起足够的人工,并进行相对有效管理,一直是头疼的事情。

  返费,能够理解为工厂给流水线临时工人的额外奖金。昌硕通过返费高低调节临时工的规模,旺季时,加高返费,淡季时降低返费,像海绵吸水一样灵活。不需要任何技能,外加一笔返费,就可以调动中国200万流动人口的积极性。

  有人分析,代工厂怎么样应对贸易形势变动,不仅牵动品牌手机厂,也影响背后成千上万零组件供应商布局。《财经》记者获悉,为降低成本风险,多家主流零部件供应商已经在研究是否在中国以外的地区或国家增设生产点。如台湾和东南亚。

  2018年底,苹果的最大代工厂富士康已在和越南政府洽谈在河内建立iPhone工厂的事情。和硕的计划是斥资10亿美元在印尼设立工厂,同时也看中了越南北部。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手机产业链聚集地,如果大量手机产业链厂商选择出走,全地球手机供应链将重新洗牌。到那时,流水线上工人们的梦想,很可能变成现实中的一地鸡毛。

  随着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PC市场业绩持续下滑,传统的PC厂商彻底被挤到市场的边缘。作为台湾三大巨头之一的科技公司,华硕曾是主板市场赫赫有名的霸主,雄霸全球的3C巨狮,全球出货量前五的PC大佬,经历一段又一段激情燃烧的光辉岁月。可如今,他犹如困兽在拼命挣扎。

  毛头英语老师忽悠学生创业,缔造了阿里市值3500亿商业传奇,这一个故事让人无限感慨。无独有偶,华硕也是师生共同创建的IT帝国,只不过故事的开头是学生“纠缠”老师。

  80年代中期,电脑操作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办公室电脑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来自全球的零配件订单雪片般飞往台湾。

  IT产业红红火火,徐世昌、童子贤、廖敏雄和谢伟琦四位工程师热血沸腾,一起从宏碁辞职创业,创建了华硕,专门从事电脑主板设计。由于经费不足,其同事和领导施崇棠热心资助四位爱将600万台币。

  没想到,华硕一战成名。四位工程师精耕技术,跟IBM同步推出486主板,成为台湾自主研发生产的第一片486主板,足足领先台湾同行半年以上时间。时至三年后,华硕又率先推出了世界第一片双奔腾处理器的主板。

  高品质的华硕高歌猛进,3年时间营收从2.3亿台币飙涨到21.8亿台币,突然止步不前了。四人陷入无休止争吵,最终他们发现,一切原因归结于强劲的对手——前领导施崇棠。

  四人多次半夜“赖”在施家软磨硬泡,最终施崇棠点头应允。年届42岁的施崇棠辞去宏碁个人计算机事业部总经理之职,出任华硕董事长兼总经理。

  邀请施崇棠加入华硕,无疑是他们最明智的决定。施崇棠属于典型的“做人稳,做事狠”,外貌儒雅敦厚,做事有勇有谋。伴随着越来越激烈的主板市场,他们要一个意志强大的精神领袖,带领他们屡逢产业挑战,化险为夷。

  市场风云变幻,巨头英特尔突然宣布进军主板业,且重点出击中高端市场,宣传出货1000万片。台湾所有主板制造商如临大敌,高品质的华硕首当其冲。

  当时,台湾主板业很发达,每年向英特尔采购的微处理器数量约占英特尔总出货量的70%。考虑到这些,施崇棠联合台湾众多主板厂商拒绝采购英特尔的微处理器,转向采购其他厂家,一时间英特尔丢失巨额订单,元气大伤,被迫放弃进军主板行业。

  而华硕却迎来新的商机,英特尔的订单大户惠普发现了华硕。凭借着惠普的订单,华硕撬开国际市场,订单纷至沓来。1996年,华硕营收133.3亿台币,一跃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主板厂商。

  施崇棠总爱问员工们一个问题,“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第二高峰是哪一个?”自然,没多少人能正确回答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他的目的是告诉员工们做企业要做就做第一。

  在随后的日子里,华硕作战迅猛,相继推出第一个“板载PBSDRAM的解决方案”、第一片K7主板、第一片Pentium 4主板、第一片“板载千兆网卡”的主板等。在业界,华硕的主板被誉为市场的“硬通货”。

  但2002年,华硕遭受重挫。在那个低价横行的时代,华硕主打中高端,被主打低端市场的精英公司抢去了大半壁江山,净利从40亿新台币锐减至25亿。

  危难之际,施崇棠提出著名的“巨狮”理论。“狮”,即首先要将自己定位为食物链上的最强大,一切运作都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巨”,则需要庞大的数量,要超过竞争对手数倍以上。

  因此,华硕宣布实施双品牌战略,投资成立了“华擎科技”,华擎品牌的主板以40美元左右略低于对手的价格,紧紧咬住精英公司等,迅速抢占中低端主板市场。

  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和低价策略,华擎销量不错,并达到掩护中高端的华硕主板。二者双管齐下,华硕扳回一局,仅一年时间就冲回全球第一的宝座,集团营收突破500亿元。

  早前,施崇棠就认定,结合信息技术、通讯及消费电子功能的3C整合产品将是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在主板取得不错成绩后,华硕大举进攻PC配件诸如显卡、光存储及散热器和机箱等,取得的成绩都让人刮目相看。

  当时,DIY电脑质量低廉而广为诟病,但因价格亲民、以及比国际大牌更快捷的售后服务获得不少人青睐。华硕恰好能满足那群消费的人“高质量”和“低价”的双重要求,成为消费者DIY电脑的第一品牌。

  “电脑中装的是华硕主板”成为商家招揽客户的“卖点”。此时,据说每三台电脑就有一台使用华硕主板。

  在华硕的发展的策略中,“巨狮理论”被反复提及,华硕不再局限单品牌,而是进行产业链上下游布局,打通高中低档产品线,实现笔记本、显卡、光存储产品等3C整合战略,且相继在捷克、墨西哥以及中国大陆的苏州、上海等地建设生产基地,渐渐形成了近十万员工的企业规模。

  2005年,华硕集团营收突破100亿美元,主板出货量5200万片,比全球第二、三、四名的总和还多;2006年,集团营收1200多亿元,正式踏进世界500强,成为雄霸全球的3C巨狮!

  然而,华硕的野心远不止于一套不错的DIY电脑,他将目光锁定在笔记本电脑。

  然而,“华硕品质,坚如磐石”深深烙在工程师们的心中,第一台笔记本电脑果真坚如磐石,又重又厚,缺乏设计感,被大多数同行嘲笑为“像坦克车”。

  90年代初期,笔记本市场进入快速地增长阶段,群雄纷争、有着非常大诱惑力的市场。国外巨头Apple、东芝、IBM纷纷入场,国内电脑联想、长城和宏碁等互相厮杀,初出茅庐的华硕遭受重创。

  原本,华硕野心勃勃地想要发货30万台,结果第一个月下来才卖出3台,最终也就卖出2万台,在市场的占有率不足1%,华硕瞄准笔记本的举动被业界认为“晚了十年”。

  华硕的高层基本都是工程师背景,搞搞代工和技术没问题,但面对华丽的笔记本竞赛市场,华硕过于“老成”,华硕需要新的基因,即在精通理论、系统架构之余,也要懂得创新和美学。这也即是后来助力华硕在多条产品线上赢得出色战果的“设计思维”。

  数据和排名毕竟生硬。一块屏幕一块键盘,在产品形态固化的笔记本领域要想创新其实很难,但华硕不断极限挑战自己。屏幕必须够小,必须在10秒内快速开机,必须增加电池的续航能力,但不能增加重量和空间,散热结构必须跟人体体温相同……

  就这样,华硕上网本Eee PC诞生,超轻便鞋带、简单直观的界面和人性化的应用程序广受市场欢迎。据悉,Eee PC在台湾上市仅30分钟,就被一抢而空。该机全球发布后,一直供不应求。

  Eee PC颠覆了整个电脑市场,轰开了台式机与笔记本多年的陈腐格局,被西方媒体称作唯一能够对垒苹果AIR的笔记本产品。

  渐渐地,人们发现华硕的笔记本电脑不再那么像坦克了,慢慢慢慢的变薄,甚至有艺术感了,曾多次斩获德国红点、IF和日本G-Mark等多项设计大奖。

  经过六年的沉淀,2013年华硕跃升为台湾笔记本电脑大厂,并逐步蚕食市场大饼,超越老大哥宏碁而成为台湾市场第一名,笔记本进入全球市场前三甲。

  2012年,PC行业曾经历业绩整体下滑的局面,可华硕笔记本逆势增长,成功跻身全球PC出货量前五。人们评价说,华硕正是靠着多年来的高品质沉淀口碑,才能实现厚积薄发的市场韧性。

  2007年,就在华硕推出Eee PC,风光无限时,它不知道大洋彼岸的苹果iPhone手机将掀起整个智能手机的产业淘金热潮。

  但随着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传统的PC行业陷入寒冬,至2011年开始就不同程度的出现下滑趋势。据市场研究公司IDC日前发布最新报告称,全球PC出货量在2017年将下滑7.3%,或者结果更严重。IDC副总裁劳伦·劳沃德甚至用“前所未见的”来惨重的下滑趋势。

  在整个PC式微的行业背景下,华硕一季度却用出货量暴跌14%刷新了行业纪录,在主流厂商拿下跌幅第一的排名。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华硕的老对家宏碁仅下跌1.8%。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华硕出击笔记本市场,被外界认为晚了10年;而今,面对智能手机市场,华硕则晚了4年。施崇棠一如当初野心勃勃,豪言壮志必须攻下智能手机这块市场,并在股东大会上慷慨激昂地说:“不排除收购HTC的可能”。

  但跟笔记本市场发展期较长不同,手机市场的洗牌期更快。2006-2007年前后,大陆手机超过5000家,但90%在2013-2014年的市场洗牌中消亡。到2014年,市场只剩下59家智能手机厂家。如今,国内也就剩下十余家手机品牌,进入“寡头”时代。

  华硕错过智能手机爆发的黄金时期,进场时,格局基本已经建成,进入智能手机出货增幅的“天花板”。错过大陆市场的华硕另辟蹊径,也将目光投向印度市场,却不料想三星以及十几家大陆品牌已经将市场分割殆尽,切不开一个角落。

  结果,华硕手机的销量不尽如人意。2014年推出ZenFone手机系列,目前手机整体出货量仅1000万台。2016年,预期2500万台,最终只卖出2000万部。

  华硕几乎从供应链、产品、市场布局等各方面都没有赶上市场节奏,只留给人们疯狂堆料以及各种亮眼噱头的廉价感。

  PC业绩下滑,手机业务不见起色。2017年第一季度,华硕业绩遭遇滑铁卢,净利润创下了2011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低点。华硕只有无奈进行业务调整,宣称将逐步减少甚至放弃普通台式电脑业务,转而强化游戏电脑业务和企业商用台式机等。

  事实上,包括华硕在内,曾经台湾科技产业三巨头纷纷衰落。这可以视为台湾传统电子科技产业的缩影,以代工厂起家,偏重于硬件制造,对包括软件、内容生产和市场营销等领域缺乏优势。

  曾经的台湾骄傲如今都在尝试转型,HTC押注VR业务,宏碁转向智能手机方向,华硕也在通过重组、裁员调整业务重心,但似乎都没有呈现出扭转乾坤的局面。

  精英(ECS)一直以来都主要做主板和显卡,兼做笔记本代工。为增强在笔记本代工方面的实力和产能规模,继2001年收购台湾致胜以后,在2006年精英再度正式并购了专注代工业务的志合,总实力上与和硕大幅拉近了距离,甚至不比和硕差。由于志合在笔记本代工方面的较大影响力,目前说起笔记本代工时仍有不少人会更多的讨论志合。

  志合(Uniwill)的名字来源于成语“志同道合”,成立于1998年12月1日,算是起步最晚的代工厂了,总部在中国台北五股工业区。志合的运营据点同样遍布全球,包括国内苏州园工厂、荷兰维修中心、美国分公司、奥地利客服中心以及北京业务处等,能够正常的看到志和的实力同样不小。近几年来,国内绝大多数笔记本品牌都是志合的合作伙伴,包括神舟、方正、海尔、同方、新蓝、TCL、长城等;另外国外品牌也不少,如富士通-西门子、Gericom、Trigem、Actebis、Infinity、Maxdata、Sotec、UNTEL、Good Energy等。

  大众(FIC)成立于1980年,早期以主板业务为主,后来切入OEM/ODM代工市场,产品有台式机、笔记本、手机和网格终端产品等。虽然也算得上是比较老牌的代工厂了,但大众在笔记本代工领域依旧只能算是二线的代工厂,产品以中低端市场为主。大众的合作伙伴包括有海尔、惠普、联想、NEC、日立等,不过对于惠普和联想这些大牌,大众都不是他们的最大最主要的代工伙伴,尽管在联想最初大举进军笔记本电脑和主板领域的时候大众是联想的首席代工厂,但随着联想出货量的不断壮大和分散代工需要,代工重心渐渐的转移到其它代工厂,包括广达、仁宝和纬创等。

  华宇(Arima)成立于1989年,在笔记本、服务器代工产业中位居二、三线厂商行列。由于无力承担PC行业利润持续下跌的压力,华宇在2007年将整个笔记本电脑和服务器有关部门卖给了全球第2大电子制造服务商(EMS)伟创力(Flextronics),包括相关的厂房、设备、技术及库存等资产,同时其所持有的日本、美国德州、加州、英国子公司等全部股权也一并转让。虽然已经转到了伟创力旗下,但说起笔记本代工,华宇仍然是人们浸浸乐道的代工品牌之一。过去华宇的代工客户主要有Gateway、夏新等,现在Gateway已经转投广达,夏新也已经退出笔记本市场,华宇的代工合作伙伴显得较为凋零,但仍持有国外不少大单。

  神基(Mitac)成立于1989年,是由神达电脑美国奇异电气公司合资,提供国防坚固型电脑的研发与制造,是国内少数具备研发生产军工特殊规格技术的公司。到了1998年,神达电脑为了追求规模与经营绩效,将笔记本电脑事业部并入到神基,从此神基跨入了商用以及消费型笔记本电脑的代工生产行列。神基的研发实力是不容忽视的,据称全球第一台采用台式Intel Pentium4处理器的笔记本就是出自神基之手。不过由于在笔记本代工领域起步较晚,因此并不非常为人熟悉。

  神基目前在广东顺德和上海昆山均有生产基地,笔记本电脑主要出自昆山工厂。神基的笔记本代工客户主要为一些国外品牌,国内则为明基的部分机型。事实上神基曾经也是联想的主要代工厂,但由于神基专注于军用笔记本电脑而对民用笔记本电脑兴趣不大,加之联想要求苛刻、付款周期长,最后导致两家的代工关系中断。联想以前的绝大部分昭阳系列笔记本均由神基代工。

  蓝天(CLEVO)成立于1983年,在初期曾经辉煌一时,获得了业界的不少“第一”,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一线代工大厂,地位不亚于现在的纬创。但随着台湾代工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利润也急剧下滑,蓝天急需寻求更多出路,于是在1998年投资百脑汇(Buynow)电子商场,并在随后几年投入更多精力转型为IT制造与服务互动。目前蓝天主要专注于17英寸或以上的笔记本代工,并在高端的游戏笔记本市场获利颇丰,另外在欧美市场也取得不错的成绩。蓝天的代工合作伙伴主要是国外品牌,国内仅占少数。

  华通、楠梓电、清三、敬鹏、耀华、金像、祥裕、耀文、佳鼎、九德、元丰、雅新、佳总、十美、欣兴、台湾电、东元正、永兆、建荣、建鼎、瀚宇博德

  诚洲、台达电、华升、中强、致福、美格、仁宝、国丰、皇旗、源兴、明碁、忆声

  宏电、华泰、致福、精英、环隆、华硕、技嘉、微星、承启、梅捷、浩鑫、映泰、友通、博达

  昆山,是台商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而IT业,是昆山台资企业聚集最密集的产业,台企制造和“笔电”是提及昆山时最亮眼且绕不过的词语。“昆山生产了全球50%的笔记本电脑。”这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很久内昆山引以为傲的资本。彼时,昆山承接大量的台资企业在当地设厂,逐步形成了一个全球瞩目的电子信息产业。

  昆山发展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中国台湾友达电器(明基)的董事长李耀1993年来到这里。在李耀看来,毗邻上海的昆山有着良好的区位因素和优质的商业环境,更重要的——这里还有充裕的劳动力资源。

  此后的几年里,他在两岸大力宣传昆山乃至苏州的营商环境及发展前途,帮助昆山引入了大批台资。随后,戴尔、华硕等一批著名笔记本电脑生产商陆续在昆山设厂,配套厂商也随之而来,从电子基础材料、覆铜基板、印刷电路板、电子元器件、电子显示器到整机生产,构成了一条完整的IT产业链。在昆山,30分钟的车程就能够实现大到液晶面板,小到一根内置天线分钟,一台笔记本电脑就可以组装完成,一笔10万台的订单4天就可以交货。2009年,昆山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到全世界的70%,成为昆山经济发展主导力量。

  然而,就在昆山笔记本电脑产业产量记录不断刷新的同时,变化也悄然发生了:受国际金融危机及iPhone、iPad新产品的冲击,昆山的笔记本产业遭受影响,出口出现了大幅下降。

  然而,更重要的是,昆山一手培育起来的笔记本产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其中,重庆已经喊出要打造“世界级笔记本计算机产业基地”的口号。惠普、宏、华硕等知名厂商先后落户重庆,而这三大品牌占全球份额的46%;全球前六大代工企业广达、仁宝、纬创、英业达、富士康、和硕全部入驻重庆,而他们所生产的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球份额90%以上。

  而且时过境迁,毗邻上海的昆山,公司制作成本已经整体提高,单劳动力成本一项就难以与重庆匹敌。

  2010年昆山笔记本电脑产量1.2亿台,其中1亿台整机,2000万台裸机。而到2012年仅剩下6500万台,降低5500万台。如果按照一台2000块钱计算,仅仅笔记本电脑一项,昆山就损失掉1000亿元工业产值。

  因IT业而兴的昆山,正走到一个重要的发展关口。产业的转型之路,也影响着昆山的未来。

  另外,近期市场上似乎出现新现象,即电脑市场虽不断萎缩,产业竞争情况也相当激烈,但却有智慧型手机厂转而朝向电脑产品发展,如中国大陆手机大厂华为已宣布发展MateBook二合一电脑,市场也传出韩国三星将重返电脑行业,甚至不排除会将部分代工订单交予台厂生产。而发生此一现象之根本原因,可能系与智慧型手机成长率逐渐趋缓相关,手机厂为维持营运成长动能,已计划将经营事业扩及到电脑产品上。

  长期过度重视硬件产业的直接影响,就是商业模式和服务创新上的落后,等到全球大步迈入移动网络时代时,台湾忽的发现自己已经掉队了。

  微博上曾经盛传过一个视频,一个台湾女主持人在“安利”大陆移动网络的惊人成就。

  “你现在到中国大陆的城市,叫计程车是不用现金的,他们所有的服务都有一个第三方支付,哔一下就好了”。

  虽然语气略浮夸,但事实是,台湾本土企业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确实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在脑中搜索一圈,我们很难想到任何一个熟知的“台湾APP”,或是“台湾互联网公司”。

  在谈到台湾近几年的科技发展时,李开复曾经用过一个词:病了。“在美国谈惠普、戴尔等硬件公司的时候,台湾在谈鸿海、台积电,在美国进入谷歌、Facebook时代,台湾还是在谈那几家公司。”

  一方面,就像考公务员一样,进入硬件、芯片和代工厂,代表了不少台湾人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这些传统大公司囤积了大量年轻、高素质的IT人才,但却无法给予他们充分的发挥潜力的机会,软件为硬件服务,是这里难以动摇定式思维。

  另一方面,台湾在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方面已经相当完善,线下能够完全满足大部分人对于便利生活的需求,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科技发展也就失去了根本的变革驱动力。

  还是移动支付那个例子,中国大陆得以在移动支付领域后发先至,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信用卡普及度的相对滞后,转型移动支付的包袱和负担也相对较轻。

  而在台湾,当人们满足于随处可见的便利店、贩卖机,O2O和无人便利店尝试的失败概率与成本,就会急剧上升。

  民众对这种非刚需的服务模式创新不感冒,资本更青睐获利模式清晰的传统行业,再加上政策上缺乏优先倾向,几重因素都成为了台湾科技转型的障碍。

  台湾电子企业,甚至是大学、科研院所正在向对技术水平和规定要求更高的专业商业领域转型,例如IoT、5G、工业云平台和系统化集成和软件配套提供领域拓展,行内人士似乎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VR/AR中寻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然而,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在从战略层落地到应用层的过程中将遇到前所未有的新难题,譬如,怎么样去使用IOT?如何借助其实现企业的顺利转型?这样一些问题都将由未来带给我们答案。

  随着AI时代的来临,各类GPU、NPU、ASIC的需求陡然增加,对于有丰富IC代工经验的台湾而言,这几乎是个量身定做的发展机遇,联发科就于去年接连发布了两款AI芯片。

  同时,在语言、文化上更加融入西方社会的台湾,也能扮演起中国大陆企业走向世界的“缓冲带”。

  走过半导体繁荣的台湾科技产业,一度迷失在了新的潮流与发展之中,而现在,我们似乎又看到一些积极的向好的迹象,比如,两岸开始寻求合作机会,联动台湾的人才资源与大陆的创新优势。

  很多大陆民众对台湾地区的制造业还不太了解,今天我们来好好梳理一下台湾的部分制造业代表企业。

  代表公司:台积电、联发科、联电、日月光、硅品、奇景光电、联咏、瑞昱、力晶、华亚科、南亚科。

  TSIA与工研院IEK统计显示,去年第4季台湾整体IC产业产值达新台币6442亿元,年增14.4%;去年台湾IC产业产值达2兆4493亿元,年成长8.2%,总体产值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

  其中去年IC设计业产值6531亿元,较前年5927亿元成长10.2%;去年IC製造业达1兆3324亿元,较前年1兆2300亿元成长8.3%。从IC製造业产值来看,统计显示,其中晶圆代工去年产值1兆1487亿元,较前年2015年1兆93亿元成长13.8%,记忆体製造去年产值1837亿元,较前年2207亿元衰退16.8%。

  另据市场调研机构 IC Insights 的最新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至 2016 年 12 月底为止,全球晶圆产能(以 8 吋晶圆计算)达到每月 1,711.4 万片。其中,台湾市占率仍然领先韩国,位居榜首。

  代表公司:鸿海精密、和硕联合、仁宝电脑、广达电脑、纬创资通、佳世达科技,英业达

  2016 年累计全年台湾电子信息产业(不含通信与电子零售行业)产值为 16.3 万亿台币,折合人民币 3.6 万亿。

  台湾电子的各个子行业,EMS(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Service 电子组装,劳动力密集行业)的营收会包括消费电子科技类产品所有的元件和材料成本,以营收 9.8 万亿台币在所有子行业中排名第一。除去 EMS 行业,2016 年营收规模超过 400 亿台币以上的子行业有:IC 制造代工(Foundry)、面板、IC 零件分销、零组件、PCB(也属于零组件,因特别大而单列)、IC 封测、IC 设计。从营收质量来看,台积电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凭借领先的技术创造了超高的 50%的毛利,2016 年净利润有望达 330 亿台币

  台湾的精密机械最重要的包含数字控制机床,磨床,加工中心,攻牙机,波峰焊,回流焊等各种工业加工机械以及其配件,零部件制造。

  代表企业:友嘉实业集团、东台精机、程泰、台中精机、永进、上银、罗翌、億立铣刀式分板机、智茂铣刀式分板机、和椿铣刀式分板机、日椿波峰焊、超越回流焊、吉电波峰焊

  台湾是全球机床主要生产及消费市场之一,以外销市场为主,外销比重高达76%。台湾机床行业上、中、下游厂商数超过1600多家,其中近九成是中小企业并集中在大台中地区。2016年台湾出口总额28.96亿美元,全球机床出口排名第五。

  台湾是全球主要的工控设备制造基地之一,主要涵盖数字控制机床PLC、工业电脑、工业嵌入式主板、工业电源、MCU、传感器、工业信息化系统、工业自动化系统等。

  代表厂商:台达电子、东元电机、研华科技、MOXA科技、宝元数控、新代数控、力科光电RIKO、赐福科技、威盛电子、中兴电工、神通电脑、联发科、盛群半导体、凌阳科技、松翰科技、科技

  台达电子2014合并营收62.5亿美元,为全球前三大工业电源,马达控制器制造商。

  研华科技2014合并营收12.1亿美元,为全球第一大工控设备制造商,按金额排名为第四。

  台湾的太阳能光伏产值与产能均位居世界第二,全球前20大光伏企业,台湾占据7家,合计占据全球20%市场份额。

  此外台湾的风力发电机组也在东南亚和中国大陆占据一定份额,台湾亦是全球为数不多能制造5MW级风力发电机的地区。